钠离子电池(SIB)是一种基于“摇椅式”充放电机制的二次电池。其工作原理与锂离子电池(LIB)高度相似:充电时,钠离子(Na⁺)从正极脱出,经电解液嵌入负极;放电时则反向运动。核心区别在于活性载流子为地球上储量丰富、分布广泛的钠元素(地壳丰度约2.3%,远高于锂的0.006%),这为解决锂资源短缺和成本问题提供了关键路径。
图1 摇椅式电池
产业链全景:从材料到应用
钠电池产业链主要变化集中在中游和正极。钠电池的产业链结构与锂电池相似,负极、电解液、隔膜基本保持目前的竞争格局,集流体不再需要铜箔。主要技术路线的电池企业不同,所需要的正极材料或其关键材料也不同。
上游材料:正极材料(层状氧化物、聚阴离子化合物、普鲁士蓝类等)、负极材料(硬碳为主)、电解液(钠盐+溶剂)、隔膜、集流体(正极和负极都可用铝箔)。
中游制造:电池芯制造(极片涂布、卷绕/叠片、注液、封装)、模组与电池包集成(Pack)。
下游应用:大规模储能(电网侧、发电侧、用户侧)、电动两轮车/低速电动车、启停电源、备用电源等领域,在成本敏感型储能场景优势显著。
核心正极材料体系
层状氧化物 (NaxTMO₂):制备工艺成熟、能量密度较高(如铜铁锰基体系),但存在相变复杂、循环稳定性挑战,类似锂电NCM/NCA。
图2 Apreo 2拍摄获得的层状氧化物结构
聚阴离子化合物:以磷酸盐(如Na₃V₂(PO₄)₃ - NVP)、硫酸盐(如Na₂Fe₂(SO₄)₃)、氟磷酸盐(如Na₃V₂(PO₄)₂F₃ - NVPF)为代表。具有稳定开放框架结构、优异热/电化学稳定性及长循环寿命,但能量密度和电子电导率相对较低,常需碳包覆/纳米化。
图3 Apreo 2拍摄获得的聚阴离子化合物结构
普鲁士蓝类化合物 (PBAs):具备理论容量高、成本低、倍率性能好的优势,但结晶水难以彻底去除,影响循环稳定性与库伦效率。通式为AxM[Fe(CN)6]y·zH2O (A=Na, M=Fe, Mn, Ni等)。
图4 普鲁士化合物空间结构
扫描电镜 :钠电池材料表征利器
扫描电镜凭借其高分辨率和大景深成像能力,在钠电池研发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形貌观测:直接观察正/负极材料颗粒的尺寸、形貌、均匀性(如硬碳孔隙结构、层状氧化物片状形貌),评估材料合成质量。
电极结构分析:观察电极涂层均匀性、厚度、孔隙结构以及活性物质/导电剂/粘结剂分布状态。
失效分析:检查循环后电极材料颗粒破碎、团聚、裂纹等机械失效现象,揭示容量衰减机制。
结合EDS:进行微区元素分布Mapping,确认材料组分均匀性、杂质分布、表面修饰效果等。
赛默飞Apreo 2助力钠电研发
钠离子电池凭借其资源与成本优势,已成为储能和特定动力应用领域JIJU潜力的“后起之秀”。层状氧化物、聚阴离子和普鲁士蓝三大正极材料体系各具特色,共同推动性能优化。先进表征技术如扫描电镜,则为深入理解材料微观结构与电池失效机制提供了关键支撑。赛默飞超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镜Apreo 2兼具低电压高质量成像和多功能分析性能于一体,采用双引擎技术,超低电压下可直接分析钠电池材料,且无需做喷镀处理。如图2和图3展示案例所示,在低电压下,直接将钠电正极粉体置于Apreo 2电镜中进行拍摄,同时凭借快捷的FLASH功能,设备可自动执行精细调节动作,只需移动几次鼠标,就可完成必要的合轴对中、消像散和图像聚焦校正,即使电镜初学者也能充分发挥Apreo 2的ZUIJIA性能。
随着材料创新、工艺成熟与产业链协同发展,钠离子电池有望在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